http://www.alaseb.com 2019-03-21 15:11 天津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在我國三十年代的學前教育界,有一個著名的“南陳北張”的組合,即南有陳鶴琴,北有張雪門。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一下“北張”——張雪門。
張雪門生于1891年,是浙江鄞縣人,其實是地道的南方人。因清末民初,日本式的蒙養院和教會辦的幼稚園在中國流行,張雪門認識到這些幼稚園對幼兒有很大的不良影響,所以投身幼教事業。他于1918年在自己的老家寧波創辦了星蔭幼稚園,擔任院長的職位。又于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研究幼兒教育。1929年開始主持北平香山慈幼院的工作,并開始編寫幼教書籍。因對學前教育有重大研究貢獻,張雪門在我國當時的學前教育界有了“南陳北張”的稱號。
張雪門最主要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行為課程理論
張雪門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行為課程理論。所謂課程,在張雪門的早期思想中將它理解為經驗,他在《幼稚園的研究》中提到:“課程是什么?課程是經驗,是人類的經驗。用最經濟的手段,按有組織的調制,用各種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應和活動。”
他強調“幼稚生對于自然界和人世界沒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間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整個兒的。”所以他認為在編制課程的時候不能完全將自然和社會割裂開來,這不符合幼兒的實際。另外他認為“幼兒園的課程,須根據兒童自己的直接經驗”,也就是要根據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編制課程。
關于行為課程的方法,張雪門認為應該采用單元教學法,認為應該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不同內容有機結合,這一點與陳鶴琴的教育方法相似。
二、關于見習和實習
早在上世紀初期,張雪門就認識到了幼稚園教育不僅僅是教育幼兒,對于幼兒教師的教育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當時,我國幼兒教師的培養存在幼師不了解幼兒的問題,在幼稚師范學校的學習都是教科書上的活動,準幼師們都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人物,而甚少有與兒童接觸的機會。張雪門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幼兒教師的見習和實習思想,強調真正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自己直接經驗的獲得,也就是要自己動手實踐——即“騎馬者應從馬背上學”的觀點。
關于見習實習思想,張雪門特意編寫了《實習三年》一書,他認為實習包括這樣幾個部分:一是參觀,用以幫助形成對幼兒園的基本觀念;二是見習,張雪門認為:“見習是把師范生從參觀中所得的經驗,再經過一次行為的表演,使得他們的認識更清楚,管你那更堅定。”三是試教,即讓師范生們參與幼稚園的事物處理,包括行政、教師業務等。四是輔導社會建設。
張雪門見習實習的思想很好地實現了書本與實踐之間的集合,讓師范生有機會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結合實際更靈活的學習教科書上的知識,對我們現在的幼兒示范教育也有很大的影響。
張雪門的學前教育思想是在繼承杜威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總結出來的。當時中國的幼稚教育主要是日本辦的蒙養院和教會辦的幼稚園,一個是為了培植士大夫,一個是為了宣揚宗教思想,根據這一現狀,張雪門提出“我們的幼稚教育的目的,應完全以兒童為本位”。也就是要根據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出發,給兒童更多的空間去實踐、思考。這與杜威的兒童中心主義,認為兒童是教育的主體有很大相似之處。
另外,研究中國當時學前教育家的思想就會發現,張雪門,陳鶴琴,陶行知的思想都有許多相通之處。張雪門的行為課程強調“課程即經驗”,強調讓幼兒獲得直接經驗,而陳鶴琴的“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核心正是讓幼兒動手實踐獲得直接經驗;其次張雪門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強調幼兒教育要貼近幼兒的實際,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這也與陳鶴琴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有重合的部分。這些教育家的思想一方面都傳承了杜威的思想,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中國當時的國情,對我們現代的學前教育事業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縱觀張雪門的一生,都是在為幼教事業奔波忙碌著,即便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后,他與我國幼兒教育家們也仍然致力于創辦幼兒教育學校,等到抗戰結束,他更是去到臺灣進行幼兒教育工作,直到晚年因為眼疾不得不離開育幼院,但是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他仍然編寫了《幼稚教育》、《幼稚園行為課程》等專著。他的對幼教事業執著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幼兒老師學習。
責任編輯:宗美琦
京ICP備16044424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64號 Copyright © 2001-2021 hteacher.net 北京中師華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